常言道:「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為人父母后,我們對孩子投入了高成本,難免就會對其有高期待,渴望能得到一個好的結果。這樣既是對自己辛苦付出的肯定,也能讓孩子們的未來一路平坦。
可教育從來都不是一錘子買賣,妳的付出和投入有時候未必能成正比,哪怕妳功成名就、智商卓越,可孩子未必就能復制妳的成功人生。
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圖文均無關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種現象:如今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上越來越「卷」。
有人將這種現象稱之為「雞娃」。顧名思義,就是父母拼命給孩子「打雞血」,為了孩子能考出好成績,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不停地讓孩子去拼搏。
在如今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國家對人才的重視程度顯著提升,為了能讓孩子們拼出一個好未來,「雞娃」也就順勢流行了起來。
莉莉便是「雞娃」大軍的一員,她天資聰明,在學習上幾乎沒有吃過苦,一路跳級,年紀輕輕就拿到了博士學位。
因為高學歷,讓她的人生過得異常順暢,好工作唾手可得,嫁的老公也異常優秀。或許是因為從小就吃到了「成績」的紅利,從孩子出生,莉莉便非常重視她的學習。
每周給小孩安排大量的培訓課,除了課內的任務以外,課外她和老公還會輪流「站崗」,為小孩講解知識,可每次夫妻倆都會忍不住「腦溢血」。
有時候總是互相調侃對方:「不輔導作業母(父)慈子孝,一輔導作業雞飛狗跳。」她想不明白,爹媽的高智商,孩子怎麼一點都沒有繼承到,難道真是「正正得負」了?
每天拼命補習,孩子依舊常年穩居年級倒數第一,而且莉莉慢慢發現,孩子變得越來越沒有主見,她習慣地聽從自己的安排,完全沒有自己的理想。
周圍人也經常拿著小孩和父母比較,逢年過節親戚們聚在一起,都會感慨,父母這麼聰明,怎麼養出來的孩子……
雞娃了15年,莉莉看著孩子每天過著行尸走肉的生活,眼里慢慢無光的樣子,她開始反省,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真的有問題,孩子真的能經受住高期待嗎?
面對孩子再一次的考試失敗,莉莉的心情反而變得平和起來,她對著孩子說:「媽媽以后不再強求妳了,妳去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吧。」
隨后,她推翻了孩子所有的學習計劃,開始跟老公商量著一起幫助孩子恢復自信,找到人生的興趣,最終在家里的共同努力之下,發現她在藝術上頗有天賦。
莉莉鼓勵著孩子多發揮自己的特長,最終她考上了一所特別出名的藝術院校,而且還經常拿獎學金,在校期間的畫作還獲得了專業人士的認可。
誰能想到,當初那顆不起眼的石頭,稍微雕刻一下,就成為了眾人眼中的「璞玉」呢。
經過這些年的歷練,莉莉醒悟過來人:每個人都有自己必經之路,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人生要過,如果父母一直代替孩子做選擇,他們永遠都無法尋找到自己的價值。
而且教育孩子應該因材施教,如果為了那些面子而強行雞娃,逼迫他們學習,反而揠苗助長,導致小孩變得厭學。
適當地「散養」或許更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自主性。
曾經有一位北大的博士也公開分享過自己的養育經驗,她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養育孩子,希望能把他培養成社會精英。
雞娃的后果就是:她開始慢慢接受了孩子的普通,并決定轉變思路開始雞自己。
確實,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父母,都認為自己已經付出這麼多了,為什麼就是得不到回報呢?
可實際上,學習不好并不等同于一無是處,有時候不妨轉變思路,切換賽道,找到孩子的優勢,讓他們在其他的地方發光發熱,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把吃苦用在正確的地方,這或許對很多家庭來說,是性價比最高的一條道路。
一味地在教育上投入過多,全家人的幸福都為了孩子的教育「讓步」,犧牲所有人的快樂托舉著孩子的學習,這個決定聽起來偉大,可對孩子和家庭其他成員來說,都是殘忍的。
見過太多小孩,他的人生所有事情都圍繞著「成績」二字服務,父母為了孩子放棄掉原本的工作,跑到孩子讀書的城市租房居住,每天給小孩送飯送菜,風雨無阻。
有些甚至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即使費用超出家庭經濟承受范圍以內,也要省吃儉用給孩子報,不讓他們做任何事情,只要求他們埋頭苦讀,考出好成績。
結果這種犧牲不僅讓孩子壓力倍增,還導致小孩成為一個只會讀書的「機器」,自理能力極差,未來可能難以適應社會。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與其想盡辦法雞孩子,不如「雞」自己,因為身教勝于言教,一個自身努力,積極向上的父母,孩子在妳們的影響下,往往更容易成功。
【最后總結】
如今的「雞娃」教育,培養出來的不過是一個沒有主見的機器人,需要父母的鞭策才能前進一次,這樣即使成績再好,也難適應未來的社會。
所以,父母們不妨在養育孩子時放松一點,該散養時就散養,這樣更有利于孩子找準自己的人生方向,未來的每一步走得更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