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閨蜜在朋友圈發文吐槽:
「青春期的孩子,真的是太可怕了!」
原來,當天晚上,閨蜜聽到兒子的臥室傳來了游戲聲,便推門而入,發現兒子作業沒有寫完,反而在那打游戲。
她便氣不打一處來,訓斥了兒子幾句。
結果,兒子卻突然發飆,當場把桌子上的水果、作業摔了一地,嘴里憤怒地說著:「誰讓你進來的?」
接著推搡她出門,砰地把門關上了。
閨蜜真是又氣又傷心。
青春期的孩子,總是特別敏感難搞。
聽過一句話:
「如果父母和孩子的關系不夠扎實,到了青春期,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就會很弱了。」
想要順利的渡過青春期,修復好親子關系是關鍵。
父母想要處理好親子關系,把青春期變成孩子的修補期、助推期、黃金髮展期,就一定要掌握這4個心理學法則。
南風效應
前幾天,看到一個新聞。
來自江蘇連云港的父親老唐,有一個在上國中的兒子小唐。
因為老唐從小就出門打工,深知學習的重要性,所以對小唐的要求非常嚴格。
但是兒子的成績不但沒提高,還變本加厲,經常在學校里惹事。
每次被老師喊家長,老唐的教育方式就是把兒子拎過來暴打一頓。
這讓小唐越發叛逆,干脆提出來不想去上學了,父子關系也岌岌可危。
其實,青春期孩子的大腦發育尚不完全,特別沖動、叛逆、愛面子。
你手段粗暴強硬,他能比你強硬一百倍,最終只會落得兩敗俱傷。
這就像是心理學上的「南風效應」: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北風吹出了刺骨的寒風,行人感覺寒冷,把大衣裹得更緊了。
南風吹出了柔和的暖風,行人覺得溫暖,便解開了大衣。
所以,父母千萬不能和青春期的孩子硬碰硬,而是要學會以柔克剛。
就像老唐,在兒子厭學之后,徹底反思了自己,決心放下身段,采用更智慧的方法。
和兒子商量過后,老唐決定讓兒子休學一段時間,一起去騎行。
他們從江蘇連云港出發,一路途經了安徽、湖北、陜西、四川、西藏等地,騎了近9千公里。
長時間的朝夕相處,兩人都發現了不曾在對方身上注意到的優點。
慢慢地,父子兩人的關系有了非常大的改善:
「他現在路上天天跟我講笑話,天天問我這問我那。
以前他在家里面害怕和我說話,基本上不會主動和我交流,現在改變了很多,也開朗了很多,兩個人現在有點像哥們。」
而且,騎行結束后,小唐也在父親的影響下認真反思了自己,決定回家之后要好好學習。
很喜歡一句話:
「鐵一樣的教育,最后落在孩子身上,都會跟水一樣綿軟無力。
柔一樣的教育,最后落在孩子身上,都會跟鐵一樣剛勁有力。」
所以,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硬碰硬是下下策,
真誠地理解,循循善誘地教導,才是打磨青春期「頑石」的最好方式。
超限效應
很多父母都深有體會,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真的太難了。
以前明明無話不談的孩子,結果現在沒說幾句就開始嫌你煩。
百家講壇的主講人趙玉平講過一個故事:
有天,一位當媽的朋友忽然給他打電話,上來就是哭訴:「趙老師,這日子沒法過了!」
原來,某天她在家里打掃衛生,看到上初三的兒子從房間去客廳倒水,她就順嘴問道:「作業寫完了嗎?」
沒想到兒子暴跳如雷:「問問問,問什麼問,一天到晚就知道問!你少管我!」
說完,他就回到屋里,「砰」地一聲把門關上了。
這位母親懵了,一瞬間特別委屈。
後來,趙玉平找這個男孩談心,才發現,原來媽媽每天都會催著他學習,甚至一天問好幾遍。
每次問他作業寫完沒,他回答寫完了的時候,媽媽就會說:
「寫完了還在沙發上發呆?還不抓緊時間去做做習題,背背單詞!每次都是我推一下你動一下,我跟你爸辛辛苦苦在外面掙錢,你這樣對得起誰啊?」
但如果他回答沒寫完,媽媽又開始指責:
「沒寫完,沒寫完還不抓緊時間去寫?就這破學習態度,你對得起誰啊?」
在媽媽長期的嘮叨下,這個男孩煩不勝煩,心理防線格外脆弱。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超限效應」。
指的是因為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
到了青春期,孩子對于「我」的概念越來越強烈,渴望獨立和自由。
如果家長還是反復嘮叨、肆意指責,孩子積壓已久的情緒就會爆發出來,甚至出現各種「叛逆」的行為。
李玫瑾教授談到青春期撫養時,說過一句話:
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嘴閉上。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除了學會閉嘴和共情,真的沒有更好的溝通方法。
當你閉上嘴、不鎮壓,安靜地守護著孩子的健康成長,家就是孩子最溫暖的港灣。
刺猬法則
很多人形容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只渾身都是刺的刺猬。
他們生人勿近,稍微踏入他的領地,就會朝你亮出渾身的尖刺。
南京就有一位14歲的男孩打電話報警,聲稱自己的父親裝攝像頭監控自己。
警察趕到,父親解釋道:「孩子總愛熬夜打游戲,自己工作又忙,就想借監控監督孩子學習。」
孩子憤怒地控訴:「你這是侵犯了我的隱私!」
父親則不理解:「我監控你什麼了?你有多少隱私?我是你什麼人,我不可以監控你?」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增強,渴望獨立,內心張力十足。
如果父母還像以前一樣,對青春期孩子過度控制和干涉,只會引發親子矛盾。
很多青春期孩子和父母關系的惡化,就是從父母的越界開始的。
如果想要擁抱一個「刺猬孩子」,就一定要懂得心理學上的刺猬法則。
即兩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擁在一起。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于是它們離開了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湊到一起。
幾經折騰,兩只刺猬終于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溫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想要和青春期的孩子和平相處,就要找到這個合適的距離,給孩子留有一定空間。
比如不隨便翻孩子的東西,進孩子房間前先敲門,做決定前跟孩子商量......
只有通過有界限感的守望,在背后提供溫暖的支持,才能和這只「小刺猬」自然、有愛地相處。
自尊法則
看過這樣一個新聞。
16歲的男孩鳴鳴中考后和親戚們聚餐,結果竟然和自己的父親打了起來。
原來,吃飯時,鳴鳴一邊用充電寶給手機充電一邊吃飯。
父親看到后,覺得孩子沒有規矩,于是喊兒子把手機收起來;
鳴鳴覺得委屈,便大聲頂了一句嘴。
爸爸覺得很沒面子,一氣之下奪下他的手機,并打了他一巴掌。
當著親戚的面被打,鳴鳴覺得很傷自尊,抬起手就「回敬」父親,接連打了父親好幾下。
很多網友覺得鳴鳴行為有點過激,沒大沒小不講規矩。
殊不知,青春期的孩子,是自我認同和尊嚴感形成的關鍵期。對他們來說,保留體面和尊重,是最重要的事。
如果父母的言行讓他的自尊蕩然無存,并把問題擴大化,孩子有可能會出現很大的情緒波動。
一個網友講過自己小時候的故事。
他上國中的時候,有一次別人弄壞了他的書,還拒不道歉,對他出言不遜。
結果,他和對方打了起來,最后老師喊了雙方家長過來。
父親來到辦公室后,沒有當著大家的面打他罵他,而是跟對方家長鞠了一躬后,帶著他回家了。
回家路上,他忍不住問父親為啥剛才不罵他。
父親嘆了口氣說:
我知道,你這個年紀的孩子最好面子,我不想傷害你的自尊心;
可是你知道嗎?真正的男子漢從來不用武力解決問題,而是做錯了事,懂得擔當。
他聽完之后,臉不由得紅了,之后再也沒跟人打過架。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在影響孩子的內心世界時,不應挫傷他們心靈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自尊心。
其實自尊法則的關鍵,就是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青春期,父母應該成為「穩住」孩子的那個人,而不是「擊垮」孩子的那個人。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說:
「青春期總會結束。
如果你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很親密,孩子還會在成年之后重新回到你身邊,而你會對他產生很大的影響。
但是,如果你總是批評他、反駁她、要求他,親子關系就破壞了,當他成年后,你就很難再對他有影響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青春期是孩子留給家長的最后調整的機會。
衷心祝愿所有父母,都能抓住機會——
適當沉默,用心接納,耐心等待,和孩子建立和諧、親密的親子關系。
用愛和尊重陪伴他平穩度過人生中的重要時期,一起走向更加勇敢、堅定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