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孩子的情緒就像是流動的水,源頭就是他的內心,如果在水前設置了障礙,水要麼繞過障礙,改變流動的方向,要麼只好回流到源頭,這也意味著孩子將情緒加諸自身,傷害自己。」
一個孩子的情緒流向何處,顯得尤為重要,而面對孩子,父母能提供的情緒價值,更是一段親子關系中最寶貴的財富。
親子關系中,情緒價值抵千金
網上看到一位媽媽分享自己和兒子相處的日常,每件小事中,不難發現,于孩子而言,她是一位很好的情緒價值提供者。
孩子說:「媽媽,今天我們去神秘教室上課了。」我:「哇,太酷了吧,聽著就刺激。」他:「媽媽,我和妳生氣了。」我(不急著辯解和講道理):「是暴風生氣還是一般般生氣呢?」他:「一般般生氣。
」我:「幸虧妳和媽媽說了,否則媽媽還沒意識到,我的行為讓妳感到生氣了。」他(和爸爸吵架了):「媽媽,爸爸剛剛#=@!$+.=?/$%;」我(抱抱他):「妳感覺到爸爸沒有理解妳對不對?」他:「對,爸爸覺得我是這樣,但我不是。」我:「被誤解肯定會特別生氣,妳現在感覺好點沒?」他(點頭),立馬走開去玩了……
她發現:情緒表達方面,孩子在她面前是滿格的。
因為她給予孩子的回饋是事事有回應,所以孩子整個人就很積極、陽光,也愿意多傾聽其他人的想法。
評論區里一位媽媽也感同身受:
太懂妳了!有次兒子說媽媽妳陪我搭樂高積木吧,我爽快地答應了,他一把抱住我說:「媽媽,我覺得這是我人生中最棒的一天!」我說:「為什麼這麼說呀?」(區區搭個樂高,何至于如此感嘆?)他說:「本來今天我在學校發生了一些不開心的事,可是妳答應陪我搭樂高,我那些不開心就都不見了。」這件事太讓我動容了!平常這個點,我因為要做飯,一般都會拒絕他的請求,幸好這次我的選擇是,接住孩子的情緒,沒有在他的黑暗時刻里雪上加霜。
發現沒有,孩子其實不太計較得失對錯。有時候大人也是這樣的,被肯定情緒就可以了,無需多言。
家長對孩子情緒和情感上的支撐,就能消散一個他們生活上的大半暗淡。
在親子關系中,情緒價值好像遠超我們的想象。
接住孩子的情緒,才能捧住彼此的心。
情緒誤讀,把我們越推越遠
網上有很多孩子發文吐槽自己的父母:
他們常對父母哭訴:「好困、好累……」
家長通常都會回復:「那怎麼辦啊,大家不都是這樣嗎?難道因為困、因為累就不去讀書嗎?」
這是很典型的,孩子訴說情緒,家長解決問題。
家長說的道理,孩子們是都不明白嗎?
那為什麼,孩子們會說,道理我都懂,卻還是覺得痛苦呢?
因為,孩子們所訴說的是情緒,而并非問題。
一位心理咨詢師,就分享過一個親子咨詢的案例:
來訪者是一位女孩,在距離大學聯考僅有半年的時候,抑郁休學了。
在咨詢室里,女孩的家長一直抱怨:
「孩子平時從來不跟我們談心,要是她能多跟我們聊聊,疏導疏導情緒,也不至于耽誤大學聯考。」
整個過程,只有女孩始終沉默不語。
直到咨詢師打斷家長,問女孩:「妳有什麼想說的嗎?」
女孩的淚水瞬間奪眶而出,然后對父母吼道:「我有說過的,但是妳們從來都不在乎!」
當她抱怨失眠時,媽媽覺得她在騙人:「小孩子失什麼眠,還不是因為妳玩手機玩到半夜。」
當她表示自己在寄宿學校被孤立,爸爸搖搖手不想聽:「現在的孩子就是矯情,管好自己的學習就行了,凈想些有的沒的。」
在飯桌上她只是嘆了口氣說:「好焦慮。」爸媽全然不顧她焦慮什麼,直接打斷她:「有什麼好焦慮的,現在吃不了讀書的苦,將來就要吃生活的苦……」
慢慢地,她便不再愿意向家長袒露自己的內心和情緒。
後來,家人再關心她在學校的情況時,她都是糊弄說:「挺好的。」
她想:「以前父母總是誤解、指責、不把我的煩惱當回事,那麼現在也休想走進我的世界!」
每個人都有傾訴的需要,但越來越多的孩子卻不愿對父母訴苦。
究其原因,很多都是因為曾經向父母敞開心扉、傾訴苦惱的時候,卻被家長誤讀并且用不妥當的方式對待。
孩子向父母抱怨、訴苦,他們想要獲得的是情感上的共振,而不是漫不經心地說教和敷衍。
真正讓孩子關上心門,讓我們雙方逐漸疏遠的,從來都不是小事,而是每件小事背后喪失的情緒價值。
父母的情緒價值,決定孩子幸福的高度
婚姻家庭咨詢師姚彥宇說過一句話:
提供情緒價值的能力,是親密關系最重要的軟實力。
情緒價值越高,相處的幸福指數也越高,能與孩子相處融洽的家庭,都離不開善于提供情緒價值的家長。
很多時候,我們稍微轉換一下情緒的處理方式,或許我們與孩子的關系就能變個模樣:
1. 幫助孩子為各種情緒命名
首先我們可以幫助孩子認識正在感受的是什麼情緒,命名這種情緒,越具體越好。
通常我們會有籠統的感覺,比如說:「我感覺很糟糕···很崩潰···或者整個人都不好了」,那這些籠統的感覺細化后會是什麼感覺呢?
是難過、委屈、后悔、憤怒、氣餒?
幫助孩子給情緒找到它的名字和它的位置,才能去更好的理解為什麼會產生這個情緒,和我們的經歷有什麼聯系。
2. 呼應孩子的情緒
有的孩子在認識到自己的情緒是什麼以后,依舊難以平復甚至越來越激動。
這很正常,因為他們不知道拿自己的壞情緒怎麼辦。
當然,學會合理有效的處理自己的情緒,對于孩子來說還有點難。
這個時候,父母的呼應和陪伴就尤其重要。
在《跟著美國幼兒園老師學早教》一書中就有一個這樣的案例:
孩子等不及媽媽做飯很暴躁。
這時媽媽是這樣對孩子說:「媽媽知道妳很餓,米飯馬上就好了,猜猜我們今天吃什麼?蘑菇,哇!蝦仁,哇!都是妳愛吃的。」
這樣的回應,很好的呼應了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知道:媽媽聽到我的需求了。
這個時候孩子會感到被理解,會感到安全,情緒也會逐漸平靜下來。
家長呼應得多了,以后孩子在看到別人傷心難過的時候,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去理解和共情,情緒價值也就提高了。
3. 送給孩子一個發泄抱枕
每個人都會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孩子也是一樣。
有的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太過激烈,大人還需要教會一些正確的發泄方式,避免出現傷害自己、傷害他人、破壞物體的情況。
處理情緒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大哭、畫畫、和自己最愛的玩具待一會或是孩子有一個可以出氣的沙包、抱枕等等。
每個人都有自己釋放情緒的方法,幫助孩子找到它,才能更好的處理。
網上有個問題:情緒價值都從哪來?
評論區有個答案是這樣說的:我想,情緒價值應該是在遇到能讓自己變得有力量的人或事以后自己給自己的。
深以為然,先成為情緒價值高的家長,才能養育出幸福度高的孩子。
如《積極情緒的力量》一書中所說的那樣:
我們并不是因為生活圓滿、身體健康才感受到積極情緒的,而是由衷的積極情緒創造了圓滿與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