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參加了朋友萌萌媽為女兒辦的生日會。
萌萌6歲,是全家的掌上明珠。從爺爺奶奶到爸爸媽媽,一路寵著長大,從吃穿住行到特長班,想要什麼、買什麼、想干什麼,只要孩子提出來,大人都會滿足。
生日會自然也是頂級配置,五星級酒店,三層大蛋糕,果汁堆成的香檳塔,穿著公主裙的萌萌被禮物包圍著,眾星捧月得仿佛明星頒獎禮。
氣氛一直熱鬧融洽,直到拆禮物環節。爸爸媽媽準備了一堆禮物,平衡車、名牌書包、芭比玩偶、精裝書……
禮物盒拆到最后,萌萌的臉色越來越難看,拆完最后一個盒子,萌萌一下子大哭起來:「為什麼沒有項鏈,我要項鏈!」
萌萌媽露出尷尬的神情開始打圓場:「哎呀,是媽媽不對,下次給你買。」
萌萌卻不依不饒,咧嘴大哭:「我討厭媽媽」。
一邊是哭鬧的萌萌,一邊是不停道歉的萌萌媽,就這樣折騰了將近20分鐘,飯菜涼掉了,拆開的禮物被丟到地上無人問津,一屋子親朋好友坐在那里,面面相覷。
我們在萌萌的哭鬧中大概搞清楚了,萌萌同學過生日收到了一條項鏈,萌萌鬧著也想要,媽媽覺得孩子還小送項鏈不合適,就沒有買。
最終,是萌萌媽媽拿出手機,現場在網上下單了萌萌想要的項鏈,萌萌才終于作罷。
萌萌露出勝利的微笑,那個微笑,比blingbling的項鏈還刺眼。
用心良苦的媽媽怎麼也想不通:她用盡全力去愛的孩子,為什會變得不懂得感恩,只知道索取?
在搜索引擎里搜索「孩子打媽媽」,能跳出一堆看著就讓人心塞的新聞。
因為不給買手機,撕扯著頭髮暴打母親;因為沒有給夠零花錢,當街踢踹母親;還有不知道什麼莫名其妙的原因,就那樣當著所有人的面,責備、辱罵甚至毆打父母。那些孩子,有的甚至只有十幾歲。
可那些觸目驚心的畫面里,大都是瘋狂廝打的孩子和隱忍著不肯還手的父母。
很難想象,父母那一刻的屈辱、難受和無助。
也很難想象,本應是世界上最親密的關系,為何會變成這樣?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些不過是社會新聞里的極端案例,但在新聞之外的生活中,在極端之外的日常里,在我們沒有意識的時候,我們的孩子正在變得越來越冷漠,不懂得感動,更別提感恩。
孩子上小學時,朋友多媽離了婚,兒子跟著她,她就這樣成了單親媽媽。
多媽是要強的人,工作能干,生活肯吃苦,她不希望別人說「兒子跟著媽媽過得不如跟著爸爸」,就拼了命地賺錢,盡全力地照顧孩子的生活,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條件。
兒子高中時多媽送他出了國,怕孩子在國外受委屈,兒子每月的生活費是她開銷的好幾倍,同學有的東西,她都會給兒子買,賺的錢幾乎都花到了兒子身上。
可慢慢的,兒子的視訊和電話越來越少,再後來,她發的微信很久都不回,除了跟她要錢。
大學三年級的時候,本來有假期可以回國過年,多媽給兒子打電話,兒子說要跟同學去其他國家旅游,一口回絕回家的建議,還讓她再打錢當旅費。
多媽批評了兒子幾句,兒子在電話里跟她大吵,最后憤憤然掛斷了電話。
多媽翻著手機里兒子從小到大的照片,一晚上沒合眼。
她說:「我把全部心血都放在他身上,生怕委屈了他,我到底哪兒做錯了呢?」
到底哪兒做錯了呢?
為什麼我們付出一切,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也許問題就出在「付出一切」這四個字。
不感恩的孩子,身后都站著過度無私的父母。
孩子一要就給、一鬧就哄,無條件地滿足他們的任何要求,父母有求必應,孩子予取予求。
看上去是愛,看上去是讓他們得到了情感和物質上無止境的滿足,但也讓情感和物質的獲得變得理所應當、一文不值。
當不需要任何付出就可以得到一切的時候,人們當然不會珍惜。
孩子會覺得,你給的一切都是「應該的」,是不需要感謝感恩的,當有一天你稍有一點不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就會不滿、憤怒甚至心生怨恨。
其實,溺愛很容易,只要滿足孩子的需求,就萬事大吉了。
毫無底線的給予和退讓,即使她任性、蠻橫、無理取鬧,不去修整,任由其野蠻發展。
可是,當他有一天走向社會,沒有了父母給他造的那個保護殼,他的任性、蠻橫會讓他在這個世界上碰壁,甚至吃苦頭。
社會有它固有的公序良俗,當你的孩子被錯誤的教育推到對立面上,他就得付出成長的代價。
經常有人說:孩子要富養。
富養,并不是毫無底線的給予和滿足,而是給TA創造條件,行萬里路,破萬卷書,體驗無數,使TA學會適應各種環境,豐富人生的體驗;
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面對變化,知道學會感恩,而這一切不可能通過別人講道理知道,而是在體驗和歷練中真正地知道。
父母都在拼命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優秀的孩子」,但一個優秀的孩子,一定是懂得珍惜和感恩的孩子,反過來說,不懂得感恩的孩子,再優秀也沒有用。
為什麼要強調感恩?
因為人類痛苦的核心因素,是本能的負面偏好,也就是人類會本能關注環境中的負面信息,傾向于把遇到的人和事解讀為負面;
簡單一句話:只看到壞的一面,看不到好的一面;凡事都往壞處想;總是覺得有人要害自己……
心懷感恩的人,更能關注事情積極美好的一面,也更容易幸福。心懷感恩的人,更能更好地應對生活的壓力,具有更強的抵抗力。 心懷感恩的人,更有同情心,更能助人為樂,與別人的關系也更和諧。心懷感恩的人,思維更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也更強。……
做父母的如果一生只培養孩子一個質量和能力,一定要選擇感恩。如果真正擁有了,你和孩子就都有了保障一生幸福的護身符。
有一句挺無奈的話:父母在等孩子說謝謝,孩子在等父母說對不起。
站在彼此的世界,最親密的人,也是最陌生的人。
因為,很多時候,父母只是把愛給了孩子,而沒有教會他如何去愛別人。
感恩,也是一種能力。
如何讓孩子學會感恩?
我的感受是三個關鍵詞:愛的代價、愛的限度、愛的榜樣。
讓孩子懂得「愛的代價」。我們要讓孩子懂得一個道理:任何愛都不是平白無故的,哪怕是父母給孩子的愛,你可以沒有回報,但一定要懂得感恩。
要引導孩子力所能及地為父母做一些事情——哪怕是洗一個蘋果、倒一杯水、與家人分享美味——即使是最不起眼的小事,讓孩子親自去做,他才能有感受。
「愛的代價」,不是父母的功利和自私,而是讓孩子明白,愛是相互的,付出也是相互的。
為孩子明確「愛的限度」。
我們可以給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但對于他們的要求,不能予取予求。無休止地滿足一切要求,是沒了限度的愛,最終可能會變成一種傷害。
應該滿足的要求,滿足孩子,是父母給的愛和安全感,而超過了限度的要求,父母要學會拒絕,并且讓孩子明白:這個世界的任何事情都不是理所當然的。
當一切不是唾手可得,孩子才會珍惜已經擁有的,才會學會感激和感恩。
為孩子樹立「愛的榜樣」。最好的教育永遠是言傳身教,讓孩子學會感恩,父母是最好的榜樣。
孩子都是有樣學樣的。
一個家庭中,如果只懂愛幼,不懂尊老,孩子勢必驕縱,目無尊長。如果爸爸媽媽間斤斤計較,關系惡劣,孩子難免對親密關系沒有安全感。
所以,想讓孩子學會感恩,爸媽要做好榜樣。父母和睦,懂得相處之道,有包容和感恩之心,孩子自然會受到感染。
孩子是最純潔的一顆種子,父母是園丁,你用什麼去澆灌,就會長出什麼樣的果實,愛也好,感恩也好,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