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男孩,我們都希望他能成為一個智慧、勇敢、有擔當的男人。
但是現在的男孩,主要養育人多為母親。而女性,很容易對男孩的成長感到迷茫,因此在男孩的養育過程中難免會走偏。
我們希望男孩能安安靜靜,不要搗亂,結果壓制了他的天性,摧毀了他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我們希望男孩能自覺學習,成績優秀,一天到晚將他關在屋子里,結果男孩多余的精力無處釋放,情緒和心理容易出現問題。
我們希望他時刻清潔干凈,不允許他摸爬滾打,沒想到男孩變得柔弱膽小,受一點點傷就哭哭唧唧。
美國著名的男孩教育專家杜布森博士就說:睪丸素、血清素和扁桃體這三種生物激素,決定了男性不同于女性的氣質。
可是我們在養育男孩上常常過于小心翼翼,過于嚴格,一不小心就過了邊界,失去了分寸。導致男孩的成長出現各種問題。
哲學家柏拉圖說:「在所有的動物之中,男孩是最難控制和對付的。」
在男孩的養育中,我們一定要注意以這3個字為基礎,幫助男孩長大。
第一個字「勤」
掃把倒在地上能一步邁過去,醬油瓶子到地上都不伸手扶,這是很多家庭中男性成員的現狀。
上大二的侄子過年回家沒待幾天,就被老媽吐槽希望他趕緊返校。孩子媽媽給我發了一張孩子的照片,房間臟亂差到慘不忍睹,衣服書籍從床上鋪到地上,吃完的零食袋就丟在桌子上不收拾。天天不是躺在沙發上打游戲,就是睡到日上三竿不起床。
孩子媽媽和我說,孩子小的時候,從來不讓他做家務,一切以學習為主。現在長大后看,光學習好有啥用,生活中就是個「廢物」。
一個人的懶,不僅僅反映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會反映在工作中,職業規劃和人生態度上。
他會認為現在的生活挺不錯,懶得努力;
他認為現在的工作狀態就挺好,懶得做職業規劃,不愿意奮斗;
他喜歡坐享其成,在家等著別人伺候自己,在外做事也沒有半點眼力價兒。
「懶人」目光短淺,安于現狀,毫無斗志,生活得過且過,一切以自己舒服為主,眼里沒有他人。這一切,對于一個男孩子來說,都是致命的。
哈佛大學的一項調查發現:愛做家務與不愛做家務的孩子相比,成年之后,就業率為15:1,而犯罪率為1:10。愛做家務的孩子,心理健康指數和家庭幸福指數更高。在學業上,常做家務的孩子也往往表現得更加優異。
「男孩子做什麼家務!」
「你現在學習最重要,其他不用管!」
我們經常要求女孩做家務,而對男孩的家務能力視而不見,家長千萬不要抱有這樣的思想!
做家務教給孩子的不僅僅是基本的生存能力,經常做家務的人勤勞干凈,熱愛生活;他們懂得感恩,會照顧自己和他人;他們熱愛生活,不管什麼時候都會讓自己過得更幸福。
一個人生存在這個社會中,依靠的不僅僅是成績,更是綜合能力。
父母一定要舍得用孩子!而不是事事為他著想,為他做好一切。
當孩子獨立面對和處理問題時,他的思考能力會飛速提高,操作、協調、溝通等能力得到充分鍛煉。
在獨立的過程中,孩子不得不關注他人的情緒和需求,情商不需要教就能提升。
獨立完成一件事帶給孩子的滿足感和自豪感,助于孩子提升自我價值的認同,讓孩子更加自信。
從不會到會,從生澀到嫻熟,這樣的過程,讓孩子漸漸成為了一個有主見,有能力,有思考的人。
第二個字「信」
松下幸之助說:「信用既是無形的力量,也是無形的財富。」
一個男人,如果做事做人沒有誠信,注定一輩子都沒出息。
哲學家吳伯凡提到責任心對孩子影響時指出,一個孩子,小時候的責任心培養,會有助于他理解成人社會的游戲規則。如果這個責任心培養一直沒有完成,那麼小時候沒付出的成本,長大后可能用一輩子的貧窮、邊緣化來為它買單。
沒有責任感的人,總是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他們自私狹隘,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先。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他們懶惰,拖延,喜歡逃避,容易拖后腿。和這樣的人做搭檔,做伴侶,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要從小培養孩子作為學生的責任感,努力學習,認真對待每個學科,尊重老師,和同學和諧相處。
培養孩子作為子女的責任感,尊重長輩,主動做家務,理解父母。
培養孩子作為公民的責任感,遵紀守法,不破壞公共秩序。
責任感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遇到的一點一滴逐漸形成的,從準則變為習慣,被孩子認同接納,慢慢刻進骨子里。
李玫瑾老師提到:孩子在6歲之前,依戀的對象應該是母親。而當孩子開始青春期,走向社會的時候,更多的需要父親的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萊昂納德·薩克斯提出了一個關于「浮萍男孩」的概念。
他發現在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多的男孩對真實的生活缺乏熱情,他們冷漠、自私、不愿意承擔責任。而「浮萍男孩」出現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缺乏強壯、正面的男性榜樣。更有數據表明,在沒有父親的家庭中長大的男孩,青春期后,會迎來更高的自盡率、離家出走率、輟學率及藥物濫用等。
男孩的成長中,父親一定不能缺席。
男孩不僅能從父親的身上找到同性的共鳴,正確認識自己的性別,激發出自己身上男性的特質。更能以父親為榜樣,學會誠信,學會責任,學會擔當等優秀的品質。
第三個字「韌」
美國一些名校在招生的時候,特別注重孩子的履歷,他們曾經做過什麼項目,堅持了多長時間,這都是名校對孩子考量的標準。他們認為,當一個孩子持之以恒做一件事情,就說明這個孩子特別有決心和毅力,未來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能完成的很出色。
一個沒有韌性的男人,遇事就躲,看見困難就退縮,做事情經常半途而廢,人生走過大半依然一事無
媽媽主力撫養的男孩普遍很膽小,什麼都不敢嘗試。
因為媽媽總是很敏感,生怕孩子出現一點兒危險,所以總是阻撓孩子玩這個試那個,不允許孩子做任何有可能出現危險的活動,牢牢地將孩子控制在安全圈里。
結果就是,男孩的冒險精神和勇敢氣質被束縛了。孩子面對什麼都戰戰兢兢,不敢邁出嘗試的一步。
一個年輕人問一個得道的老者:「智慧哪里來?」
智者說:「精確的判斷力。」
年輕人又問:「精確的判斷力哪里來?」
智者說:「經驗。」
年輕人再問:「經驗哪里來?」
智者說:「一次次的錯誤。」
養育男孩,最忌諱將他關在溫房里。沒有經歷過嘗試,沒有經歷過錯誤的成長是可怕的,生命終將挖一個更大的坑在前方等著孩子。男孩成長中,你對他的所有過度保護,都是在傷害他。
在泥地里打滾,在草地上捉蟲子,追雞養狗,無傷大雅的小惡作劇都應該在男孩的成長中出現。
千萬不要壓制孩子的成長,挑動孩子的生命之火,讓它燃燒得更旺一些。
李玫瑾教授曾說:人在逆境時做出的反應,決定他未來的走向。
一個遇到困難就退縮,對自己沒有信心的人,不會有什麼出息。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里寫道:青年,青年!無論受怎樣的挫折和打擊,都要咬著牙關挺住,因為你們完全有機會重建生活;只要不灰心喪氣,每一次挫折就只不過是通往新境界的一塊普通絆腳石,而絕不會置人于死命。
當男孩失敗的時候,父母不要呵斥嘲諷,而是應該先給孩子擁抱,幫助他站起來,然后心平氣和地和孩子分析失敗的原因,積極總結經驗和教訓,避免下次在同一個問題上繼續栽跟頭。
《養育男孩》中說:「男孩不會在一夜之間長大。他們的成長要經歷一個特定的過程,沒有捷徑。」
特別是作為主要撫養人的母親,我們在養育男孩的過程中總是會感覺到迷茫,所以我們更要清楚地知道男孩應該長成的樣子和需要的品質,這才能在養育中給予更有力的支持,養育和成長才能都變得更加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