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領域,都有代表著絕對地位的獎項。得獎者要麼是技藝非凡,要麼是有突出的貢獻。
可在2018年,當年的「設計界的奧斯卡」卻爆出了一個大冷門:一個默默無聞的日本和尚打敗了佳能、索尼、松下......拿下了第一名!
要知道,廣受業內稱道的「G Mark」大獎,可是亞洲最具權威性的設計大獎。凡是獲得「G」標志的產品,即代表設計和質量的雙重保證。
那麼問題來了!這位名叫松島靖朗的日本和尚,到底是什麼來頭?
震驚,懷疑,難道有黑幕?不僅僅是945家參與競爭的公司,許多民眾都感到十分不解這位「出家人」:到底是拿出了什麼寶貝,才能獲此殊榮呢?
松島靖朗,地地道道的出家人,是奈良一座名叫安養寺的第三十二代住持。
而獲獎的作品就是他在過去四年里,聯結起全日本1000間寺廟發起的「寺廟零食俱樂部」。
「寺廟零食俱樂部」就是將信徒們給寺廟的供品集結起來,通過組織活動、訪問或定期發送,將食品與日用品等供品,送給貧困家庭的孩子們。
或許會有人問:日本不是發達國家嗎?還有人貧困到飯都吃不起嗎?
△松島住持所在寺廟的宣傳海報:得之是幸,給予更是幸
是的,日本社會每7個兒童當中,就有1個孩子處于貧困狀態。
尤其是單身媽媽家庭里,每天都有吃不上飯的孩子。
「對不起,我連一頓飽飯都不能給妳」,這是大阪一對母女,去世前的最后對話。
原來,處于發達國家的日本,依舊有因吃不飽飯而死亡的孩子。
這個認知,不止讓我們驚訝,身為日本人的松島靖朗,也十分驚訝。
一邊,人們總是十分樂意地把那些美味的食物供奉給寺廟里的神靈。寺廟每天都收到大量供品。
因為是神的食物,導致經常它們總是被遺忘在那里,久而久之便會壞掉。最后也逃不掉,被丟棄的命運。
一邊是吃不飽飯的孩子,他們不止面臨著身體上的饑餓,還面臨著因為貧困而導致的自卑。
這樣的矛盾,讓松島靖朗的內心五味雜陳。
「食物應該給真正需要的人,寺廟中的一部分捐贈物,我們將回贈給社會中生活疾苦的人。」
僅僅是一個視角的改變,善意的種子沖出寺廟虛掩的禪門,在很多人心上蕩起漣漪。
如果神佛是我們意識里的普度眾生的角色,那麼或許松島靖朗,就是貧困孩子眼中的活佛。
「想想那些餓著肚子的孩子,這樣的浪費實在是太可惜了。
如果我們能把這些饋贈提供給有需要的人,給那些在社會里生活疾苦的人們,這樣神明也會覺得開心吧!」
一個個新鮮的水果,一塊塊美味的糕點,寺廟里的零食俱樂部就這樣開始營業了。
慢慢地,來上香的人們知道了主持的「寺廟零食俱樂部」之后,會自發地多上供一些吃的。
就這樣,積少成多,一箱,兩箱,三箱......
看著那些從來沒有吃過零食的小孩子露出開心的笑容,松島靖朗覺得幸福極了。
最開始,他一個人,一家寺廟,再到後來,有1000間寺廟、無數個志愿者加入進來。
善意連成了一床溫暖的棉被,蓋在了那些貧困孩子的身上。
受到幫助的媽媽們總是教育孩子學會感恩,他們經常會寫下可愛的感謝信,回饋松島靖朗帶來的溫暖。
四年的時間,「寺廟零食俱樂部」幫助了近100000的貧困兒童。每個月,約有9000人受到幫助。
「妳有多的衣服,給衣服就好;妳有多的吃的,給吃的就好。」善意從來不分貴賤,也不分大小。
「寺廟零食俱樂部」或許沒有能力資助孩子們,但卻可以讓他們吃到從來沒吃過的零食
讓童年里多一些味道。
松島靖朗,從來不期望得獎。相比之下,孩子們的笑臉對他而言,才是最棒的獎項。
在設計界,「寺廟零食俱樂部」什麼實質性設計也拿不出;傳統意義上的產品,更是一件都沒有。
眼睛看得見的美,但它卻樸素又輕盈地脫穎而出了。
這或許就是一種社會態度的轉變,單純的「美」或「顏值」已經不是設計的初衷了,「生活」與「社會」才是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