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喜歡為孩子包辦一切,認定這是「為了孩子好」,卻不知道養育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擁有自己做主的權利。
近日,好友向我「求救」,說9歲的兒子成了「木頭人」,成日精神萎靡,無精打采。
原來干什麼都很積極主動,現在連最愛的足球也不去踢了。
期末考,竟然一下子從原來的班級前五掉到了倒數。
好友一個勁兒地嘆氣:
「我每天給他安排的計劃都是科學合理的,成績不該退步呀!」
的確如此,好友特別擅長為兒子列任務清單。
有一次去她家里吃飯,光是一頓飯的時間,好友就給兒子安排了3個待辦清單:
15分鐘吃完晚餐;
飯后站著背15分鐘單詞;
背完單詞把明天要穿的那套藍色衣服準備好……
每隔一小段時間,好友就會提醒和催促兒子。
小男孩一聲不吭,低著頭,完成一項又一項任務。
那一刻,我很心疼,也很心塞。
所有時間都被父母安排得滿滿當當,所有事情都由父母做好選擇。
而孩子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完成父母制定的計劃。
前斯坦福新生學院院長朱莉·利斯科特把這種現象命名為「清單式教育」,指的是父母替孩子做完所有決定,孩子依照完成即可。
這種教育,看起來井井有條、科學合理,仿佛完成所有清單就能登上人生巔峰。
可實際上,清單式教育不僅剝奪了孩子的選擇權,更抽走了孩子的靈魂。
多少孩子
活成了父母的牽線娃娃
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的齊明月是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優異,乖巧有禮。
可她的優秀,是被媽媽「操控」出來的。
從小,媽媽就為女兒的人生列下了很多待辦清單:
要跟班級的第一名打好關系;
睡衣必須買粉紅色的,不能穿黑白灰的衣服;
髮型要干凈利落,不能戴花里胡哨的髮飾……
有一次跟李尖尖三兄妹吃飯,大家聊起高三規劃,齊明月媽媽笑著說:
「我家明月以后要考中國政法大學,她想當律師。」
李尖尖很是驚訝,私下問道:「我都不知道你想當律師呢!」
齊明月又氣餒又無奈地說:「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想當律師。
」
圖片來源:網絡
原來她真正的夢想是當一名記者,當律師只是媽媽的愿望而已。
長期被剝奪選擇權的齊明月慢慢地長成了一個連菜都不會點的人。
北京大學中文博士郭凌云曾說過:
「缺乏選擇力的學生背后,存在著一個過度包辦的父母。」
正是因為父母的過度包辦,孩子漸漸活成了父母的牽線娃娃:父母指東,他不敢往西;父母說南,他不敢道北。
想起了一個高中同學。
那時大家都在學校住宿,唯獨那位同學的媽媽特意幫他申請了走讀。
為的是可以把兒子的起居飲食都詳盡規劃,好讓他可以在學業上心無旁騖,全力以赴。
他成績確實很好,可不大受歡迎。
在食堂吃午飯時,他總是匆忙吃完,不與我們聊天,因為「我媽說了吃完飯還要看書半小時」;
體育課后大家相約去小賣部買汽水,他卻說:「我媽說不能喝汽水,只能喝牛奶。」
大家就這樣慢慢遠離了這個被媽媽安排好一切的「乖寶寶」。
曾在網上看到過一句話:
「孩子不是父母的牽線娃娃,他是有靈魂有思想的人。」
可很多父母卻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要求孩子按照父母規劃好的路線,行駛至父母所期待的目的地。
但那條路,根本不是孩子想走的;而那個目的地,也從來不是孩子想去的。
被安排著長大的孩子
終將失去自我
知乎上有個話題:「被父母剝奪了選擇權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悲?」
評論區有條高贊留言:成年后才發現,丟失了選擇權的我,也丟失了自己。
原來這位網友從小到大的一切都被父母安排得明明白白——「甚至連‘每天大便一次,小便八次’都被我媽列入了作息表」。
網友畢業參加工作后,人生開始走下坡路。
領導分配任務下來,他都不知該從何做起,因為他習慣了有人替他安排好一切;
負責組織團建,可臨出發了還未確定住宿和路線,因為之前都是別人幫他做好計劃……
兩年時間下來,與他一同入職的人都升了職加了薪,甚至成了他的上司,唯有他依舊停留在基層,飽受冷眼。
後來的數次戀愛也以失敗告終,前女友們的分手理由不外乎是「沒有主見」、「很是無趣」。
「我一點都不幸福,我不知道我是誰。」
字字句句,都能感受到網友的挫敗和無力。
英國倫敦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兒童長期受父母控制,會造成終生的傷害,長大后獨立性差,依賴性強,無論在哪個階段,幸福指數都更低。
其實除了幸福指數低,長期沒有選擇權的孩子還會如同折翼的鳥兒,時常墜入迷茫。
記得大學宿舍有個女孩當年是以高分考進來的,我原本以為她事事優秀。
不曾想,她每天都睡到日上三竿,總要我們喊她起床上課;
每天下課后,她除了完成作業,就不知道該干什麼。
後來我才了解到,原來是因為過去的18年,她都是在媽媽的安排中「活下來的」。
所以離家后,她一時變得很迷茫,不知道人生的目標是什麼。
《各自的朝圣路》中有這樣一句話:
人最大的悲哀,是迷茫地走在路上,看不到前面的希望。
而被父母剝奪了選擇權的孩子,就是這樣一群迷茫的人,不知道心中真正的理想是什麼,即使知道,也無法闊步走在自己希望的田野上。
孩子只能在壓抑中迷茫,在迷茫中失去自我。
孩子是肆意生長的野花
而非需精心修剪的盆栽
TED演講《如何在不過度管教的情況下,培養出成功的孩子》里有這樣一個觀點:
我們的孩子應該是野花,未被命名的那一種;而非是需要父母精心修剪的盆栽。
圖片來源:嗶哩嗶哩視訊
因為孩子需要活成的,是他們自己喜歡的樣子,而不是父母想要的樣子。
那麼,具體該如何做呢?以下3個建議值得父母借鑒。
1. 引導潛力,而非規定方向
有人說,最成功的父母,是最擅長觀察的父母。
在孩子的成長之路上,父母需要做的,從來不是幫助孩子指明道路,而是通過觀察孩子的特質,引導他們走上最適合自己的路。
著名漫畫家蔡志忠小時候就愛在墻上涂涂畫畫。
在那個吃不飽的年代,一般家庭早就把孩子臭罵一頓了。
可蔡媽媽卻沒有阻止,而是用節省下來的生活費買來了畫筆。
後來讀到國中,蔡志忠就提出想輟學,專職畫畫,蔡媽媽也欣然同意了。
這才有了如今的國學漫畫大師蔡志忠。
達爾文在進化論中提出:每個生命都是有個體差異的。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做的是靜心觀察孩子,找尋特質,引導潛力。
2. 允許試錯,而非一味否認
曾看到過一個問卷調查:父母為什麼喜歡替孩子做決定?
90%的回答如出一轍:因為父母害怕孩子選錯,耽誤一生。
可有時候,錯才是對的開始。
台灣教育家賴念華就曾在采訪中說:
「我很感謝我的父親,因為他容許我可以轉換,容許我可以改變賽道,這才有了今天的我。」
圖片來源:騰訊視訊
原來賴念華最初以為自己喜歡美術,于是父親一直支持她,還送她去了法國進修。
回國后當了美術老師的賴念華卻猛然發現,這份工作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也不是自己最擅長的。
于是她才開始學習心理學,成為了當代知名的教育家,通過表達性藝術治療,幫助了很多兒童。
她一直認為,允許她試錯,是父親給予她的最好的禮物。
因為只有知道哪條路是錯的,才能找到對的那條路。
3. 放低期望,而非過度焦慮
很多教育家都曾指出過:當代父母最大的問題是過于焦慮。
因為焦慮,所以才想盡全力為孩子規劃好一切,決定好一切,好讓孩子少走彎路。
但這樣的焦慮只會給孩子帶來壓力,唯有放低期望,孩子才能成長得更好。
賀嶺峰就是一個對孩子沒有多少要求和期待的人。
女兒四年級的時候考了59分,很是沮喪。
可賀嶺峰卻沒有絲毫責備,反而溫柔地對女兒說:
「等你長大去工作了,不會有任何人在乎你小學考過59分。」
正是在這份「低期望」中,女兒成長為一個自由快樂的人,如今在日本學習自己熱愛的漫畫。
對孩子「沒有要求」,才是父母最大的智慧。
因為沒有壓力的環境,才能讓孩子發揮最大潛力。
看到過一句話:
「做決定的,是父母;可最后承擔責任的,卻是孩子。」
何其悲哀。
不可否認的是,為孩子做決定的父母,初衷一定是愛,可那是淺層的愛。
而更深層的愛,是把選擇權歸還孩子。
每個人的路,都是靠自己走出來的,而非被規劃出來的。
放手讓孩子去選擇自己的人生,這才是父母最該做出的抉擇。
最后,愿每個孩子都能擁有選擇的權利,從而擁抱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