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覺性不高、學習動力不足,是很多家長在陪孩子學習的過程中,面對的最棘手的問題。
對學習提不起勁,一到學習就開始磨蹭、拖延、注意力不集中,有點時間就想著玩,不會主動學習······
最多,就是在「壓力」驅使下,蠕動一丁點兒,但想要讓他們自覺主動地學習,簡直比登天還難!
愛爾蘭詩人葉芝說過一句話,被全世界的教育專家引用: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只有點燃孩子對知識的渴望,培養他主動學習,主動汲取知識的熱情,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想要點燃這把火,需要一種力量,而這種力量,就是內在驅動力。
什麼是內驅力?
內驅力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
就比如說,孩子想要獲得好的成績,為了這個好的成績,就會有一種力量推動他主動去學習,而這個力量,就是內在驅動力。
內驅力強的孩子,不管有沒有外在獎勵,都能積極主動地學習,并能從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遇到困難和挫敗的時候,也不會輕易放棄。
而那些缺乏內驅力的孩子,則表現得十分被動,抗拒學習,持續性差,容易產生挫敗感,自暴自棄。
著名企業家埃隆·馬斯克曾在演講中說:
「令人憂慮的是,今天孩子學習和進步的動力,幾乎全部來自外在壓力和獎勵。結果是他們既不會有宏偉的目標,也不會有堅韌不拔的毅力。這樣的未來我都不愿意去想象。
我相信只要有足夠的內驅力,普通的孩子也可以取得非凡成就。」
父母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不是灌輸知識和道理,而是激發孩子的內驅力,讓他走上自我管理、自我負責的道路。
如何喚醒孩子學習的內驅力?
1、給孩子充分的自主權
有些家長重視孩子的學習,就容易對孩子過多的干涉、管控,以為盯得緊、管得嚴,成績就會提高,結果往往事與愿違。
因為這些家長忽視了自主感的重要性。
自主感,就是孩子感覺到能自己決定一些事情,這是激發內驅力必不可少的一個條件。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利克·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發展理論認為,孩子需要發展自主感,如果沒有發展好,就會否定自我價值,從而自我懷疑。
為了培養孩子的自主感,父母就應該在孩子的能力范圍內,給他機會做一些決定,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自主權」。
如果家長平時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決定孩子的學習時間、學習任務,孩子沒有自主權,就會導致兩種結果:
第一,感到厭煩,產生逆反心理,故意和家長對著干,抗拒學習;
第二,當他多次嘗試后發現自己的話語沒有分量,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尊重,就會產生一種無助感,認為自己控制不了事情的走向和結果,內心失去活力,對學習缺乏熱情。
沒有自由,自控就無從談起。
只有家長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間,讓孩子自己選擇和決定,并承擔相應后果,孩子才能學會獨立思考,并自發地調整行為,懂得對自己負責。
擁有自主權的孩子,會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價值,做起事來更加積極主動。
2、要培養孩子內在的目標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標,這個目標可以大,也可以小,但不能沒有,沒有目標的事情,人很容易迷茫,迷茫就容易放棄,放棄就意味著失敗。
學習也需要有目標。
試想,我都不知道學習要用來干嘛,你覺得我會努力學習嗎?當然不會。
有人說了,學習的目標不是很清晰嗎,為了考試,為了升學,為了將來的美好生活,這些是目標嗎?
我的回答是「當然」!但它們不是最好的目標,至少孩子不喜歡這些目標。
當我們跟孩子說,學習是為了美好的未來,可美好的未來究竟是什麼,孩子清楚嗎?
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大多都不錯,基本屬于要啥給啥,他們覺得現在就挺好,既然如此,何苦為了一個虛幻的美好未來而努力學習。
所以,想要喚醒孩子學習的內驅力,就需要幫孩子找到一個好目標。這個目標,是孩子可以看見的,是可以感受到的,是發自內心想要得到的。
但凡一個做大事的人,他都有一個宏大的目標,不是為了討好誰,也不是為了賺多少錢,他就是發自內心的想干。
比如,喬布斯說,要改變世界,結果蘋果真的做到了。
我們的孩子,他們本來是有目標的,有的人想當科學家,有的人想當宇航員,有的人想做大老闆,只是,我們經常忘記提醒他,讓他迷失了方向。
3、警惕過度的「外驅力」
為了督促孩子學習,許多家長會使用各種「外驅力」,常見的有:
給孩子很大壓力,逼著孩子學:常跟孩子灌輸「我和你爸爸這麼辛苦,你考這麼差,對得起我們嗎?」「不好好學習,將來找不到好工作」······
給孩子布置大量的學習任務,嚴格督促,緊盯著孩子,不允許孩子偷一點懶。
獎勵與懲罰:背一首詩就可以吃零食;兩門課都考到95以上,每個周末可以玩一會兒手機;不好好寫作業,就不去游樂園·····
使用這些外部動力,剛開始可能效果明顯,但時間長了,反而會破壞孩子的內驅力。
而當外力過強時,孩子體會不到學習過程的樂趣,在一段時間里可以被推著前進,然而一旦外力減弱或消失,就會立馬被打回原形。
因此,在孩子剛升入小學時,家長可以對孩子的學習多上點心,通過制定規矩、陪孩子寫作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但是隨著年級的升高,家長應該盡量減少使用外部動力,重點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有利于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寫在最后:
著名詩人葉芝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誘人的獎勵和嚴厲的懲罰,可能會在短時間內迅速改變孩子的行為。
但其本質卻是借助外部力量對孩子的操控。
而塑造孩子行為最長久有效的方法,還是讓他們從心里喜歡或者拒絕某件事,所以激發孩子的內驅力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