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或許很多人都有所耳聞。美麗的卓文君甘愿拋下富貴生活,與父親對抗也不惜嫁給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抱得美人歸,最終以文采獲得漢武帝的賞識,二人最終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但你知道嗎,司馬相如其實與卓文君的愛情路上有很多的坎坷。甚至司馬相如還曾經動了休掉卓文君的念頭。
他沒有直接表明要休了卓文君,而是給妻子寫了一封信,這信中只有十三個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
這十三字在我們看來,或許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而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結為夫婦多年,且本身就是一位才女,對于丈夫這幾個字的用意,她一眼便看了出來。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獨獨沒有「億」,這豈不是「無意」麼?
卓文君當下提筆回了丈夫一首詩以報自己的哀怨之情,竟然成為了千古絕唱,比司馬相如這十三字休書更出名,更為人所知,為人所嘆。
司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字長卿。司馬相如這個名字聽起來還挺有意境的,其實他一開始不叫這個名字。他家里人給他起名叫「犬子」。
司馬犬子,放在現在就是「司馬狗子」。狗子無憂無慮地長到了少年,覺得這個名字實在是太難聽。一個志在四方的少年,怎麼能起這樣的名字?
恰好他學到了藺相如的事跡,對他的膽氣和胸襟十分佩服,遂改名為司馬相如。司馬相如家庭不怎麼顯赫,至少是在朝廷里沒什麼很硬的關系。
等他的書讀完,才傾盡家財從朝廷那買了一個「武騎常侍」的官職。聽名字就知道這是一個武官,而司馬相如擅長和喜歡的不是這個,意常怏怏。
當時的皇帝是漢景帝劉啟,對辭賦并不感冒,所以司馬相如也沒有得到景帝的重用。時間一久,他自覺沒趣,就辭官離開了。
離開之后,司馬相如與儒生們一同宴游。在此期間,他寫下了日后會改變他命運的《子虛賦》。
不過司馬相如沒有多少積蓄,而宴游是要錢的。很快這種生活他就過不下去了,生活潦倒不已。
好在他和臨邛令王吉關系很好,王吉表示,你來我這里吧。于是司馬相如就應邀到臨邛。
臨邛是個富庶的地方,自然也有很多富庶的人家。卓家就是臨邛當地有名的富人家族,恰巧這時候卓王孫的女兒卓文君丈夫新死,司馬相如知道了這件事,就想娶卓文君為妻。
他自己也知道,卓王孫家大業大,憑一些才能,是不可能讓對方答應娶自己的女兒的。所以就只能在卓文君這一邊想辦法。
一次卓王孫邀請司馬相如到自己家做客,司馬相如欣然前往。在宴會上,司馬相如衣冠楚楚,風流倜儻,一首彈曲更是技驚四座。
卓文君也聽說過司馬相如的大名,現在見他來自己家,于是就在門縫里偷看。這一下就被司馬相如迷住了。
不僅不覺得卓家的財富是什麼資本,還怕自己配不上他。就在這天晚上,卓文君就逃出了家門和司馬相如私奔了。
不得不說,司馬相如的魅力確實是一流,能讓一位美女放棄萬貫家財和自己私奔。因為怕卓王孫不同意,二人干脆立刻出城,前往司馬相如的老家成都去了。
卓王孫知道自己的女兒被拐跑后大發雷霆,而后竟然得知是卓文君自己逃出去和司馬相如走的,更是怒火中燒地說道:「女兒不成器到了極點!我不忍心除掉她,但別想讓我給她一個子!」
卓文君跟隨司馬相如回到成都后,才知道這到底是個什麼情況。
司馬相如家家徒四壁,過慣了錦衣玉食生活的卓文君一時間難以適應這種貧苦的生活,就向司馬相如抱怨。
司馬相如自然也不甘過著坐擁才氣卻弄得連溫飽都難以維持的生活。于是二人在一起討論了一會兒,得出了一個完美的計策。
當下,司馬相如就帶著卓文君返回了臨邛。回到臨邛后,司馬相如把車馬賣掉,盤了一間小酒館。他自己穿上牛皮圍裙和奴婢們一起清洗酒器,而讓卓文君坐在爐前賣酒。
很快就有人將這件事告訴了卓王孫,卓王孫本來就有很大的怨氣,現在聽說司馬相如竟然帶著女兒做這種「下九流」的工作,更是大發雷霆,受到奇恥大辱的他從此閉門不出。
卓王孫的兄弟和長輩們聽說這件事后,輪流去勸說卓王孫:「你現在家財萬貫,富可敵國,兒女卻只有一男兩女,缺的難道是錢財嗎?我們知道你對女兒私奔很憤怒,然而現在木已成舟了。況且司馬相如才氣很高,將來必成大器,一定是一個可以依靠的人啊!」
終于在眾人的合力勸說下,卓王孫給了卓文君一百名家仆,大量的錢財、珍寶做嫁妝,以示卓文君是光明正大地嫁給司馬相如,挽回了一些面子。
司馬相如夫婦的計策成功了,于是帶著這些財產回到成都,過起了富人的生活。
漢景帝劉啟駕崩后,年輕的武帝劉徹登上了帝位。一次偶然的情況下,他讀到了《子虛賦》。
由于子虛賦寫的是周代諸侯們游獵的故事,讓武帝以為這篇賦文的作者是周代人。武帝喜歡這篇《子虛賦》,不禁遺憾地說:「可惜朕不能和此賦的作者生在同一個時代啊!」
恰巧這會在旁邊侍奉武帝的太監楊得意是司馬相如的同鄉,于是對武帝說:「臣鄉人司馬相如言自作此賦」。
武帝一聽是又驚又喜,連忙召司馬相如入長安,問他說:「這篇賦文是你寫的嗎?」
司馬相如回答:「確實是臣寫的。不過這篇賦寫的是諸侯游獵之事,不足一觀。臣請為陛下作一篇天子游獵之賦。」
武帝即命人取來紙筆,司馬相如當庭寫下了《上林賦》。上林賦以烏有先生、子虛和亡是公為主角,描寫了天子游獵的場景。
此賦文筆優美,為漢書所傳載。漢武帝得了此賦,非常高興,立刻重賞了司馬相如,并封他為郎。
司馬相如得到武帝的賞識之后,便整日跟隨在武帝身邊,多有諫言。武帝也對司馬相如越來越欣賞,到後來竟然準備把公主嫁給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已經離家多年,與卓文君長時間的分離已經讓他們之間的感情淡化了,加上
娶了公主后,司馬相如就可以在仕途上更進一步,于是他打算娶公主為妻。
公主必須是正室這自不必多說,如果僅僅是降一級為妾,想必卓文君也不會有很大的怨言。然而司馬相如想得卻不是這樣,他想休掉卓文君。
卓文君在他貧困潦倒時跟隨了他,後來又陪著他演戲,從父親那里得來了錢財,才讓司馬相如過上了富裕的生活。然而現在卻因為功名利祿,就要拋棄自己的發妻,司馬相如的薄情寡義可見一斑。
司馬相如也自知理虧,如果明面上直接休掉卓文君,會讓別人認為自己無情無義,是個小人。于是就有了那十三字休書。
司馬相如給遠在成都的妻子卓文君送去了一封信,信中只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十三字。
卓文君當下知道了丈夫的意思,懷怨提筆寫下一首成為千古絕唱的回詩:
「一朝別后,二地相懸。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萬般無奈把郎怨。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依欄桿。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秉燭燒香問蒼天,六月三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石榴紅似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忽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嚶,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做男。」
這就是著名的「怨郎詩」,也作「兩地書」。
卓文君從一為頭寫至萬,又從萬回到一,將司馬相如的十三個以正序的方式抒發了出來,接著又用倒敘的方式繼續加深感情。讓即使是普通人的我們,也能一眼看出卓文君詩中所含的哀怨與凄涼。
司馬相如接到來信后,也覺得慚愧,把這首「兩地書」讀了又讀。他又想起了當年卓文君放下家庭和他私奔的情景。
在成都家徒四壁和他一起吃苦,一起為溫飽奮斗時的情景。想到卓文君和他一起吃了那麼多的苦,現在他發達了,竟然要拋棄和自己一起的糟糠之妻,不禁暗生愧恨。
終于,他決定放棄與皇家聯姻,不求娶公主。而是改用高車駟馬,親自從長安回到成都,迎接妻子前往帝都。二人的愛情故事,也終于有了一個還算完美的結局。
還有一個小插曲,卓文君的父親卓王孫,一直對自己這個女婿拐走女兒的事情耿耿于懷。雖然後來給了女兒豐厚的嫁妝,卻一直看不起這個女婿。
直到後來司馬相如成為漢武帝的幸臣,風風光光地還鄉,卓王孫這才與司馬相如和好。
司馬相如從一個窮小子開始干起,因為才能而為人所知。他結交了一些很好的朋友、同鄉,比如王吉、楊得意等。
不過才華還是他最大的資本,也因此他才娶到了才女卓文君,也因此得到了漢武帝的賞識。卓文君與司馬相如同甘共苦,二人經歷的事情很多。
司馬相如功成名就之后,卻打算休掉卓文君這位糟糠之妻。可以說這是司馬相如一生中的一個很大的污點,好在最后迷途知返。
在這個過程中,更重要的是卓文君,她的回詩讓司馬相如回憶起之前的生活,從而對卓文君有所愧疚,這是挽回二人感情的一個重要的條件。
如果換成別人,要麼黯然收場,要麼一哭二鬧。總之,有了十三字休書,才有了為后人津津樂道的「兩地書」,二人的愛情故事才更加升華。